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行业资讯

NFC、第三方支付、可穿戴卡、指纹卡、智能卡:信用卡发展趋势的五个结合

时间:2020/3/30 18:28:13 访问人数:
摘要:近年来,为适应外部竞争对手的挑战和客户需求的变化,信用卡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值得总结和思考。这些特征不仅在物理形态上有别于传统的信用卡、在制作材质上丰富于以往的信用卡、在技术应用上领先与过去的信...

近年来,为适应外部竞争对手的挑战和客户需求的变化,信用卡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值得总结和思考。这些特征不仅在物理形态上有别于传统的信用卡、在制作材质上丰富于以往的信用卡、在技术应用上领先与过去的信用卡、在使用对象上扩展于印象中的信用卡。

  在此,我们结合信用卡发展趋势中的特征,采取问题与对策相呼应的模式,梳理归纳出“五个结合”,作为未来信用卡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展望。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逻辑详见表一,并据此展开讨论,尝试探索一一对应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一、与新加密技术相结合

  传统信用卡的弊端之一在于安全性的不足,绝大多数信用卡可被复制与克隆,特别在一些信用环境较复杂的国家和地区。这种复制与克隆不仅针对传统的或者老式的磁条信用卡,还针对于新兴的、新式的芯片信用卡。相比之下,前者更容易被复制,后者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但同样存在被复制的可能。这种弊端不仅导致该国或该地区的信用环境持续恶化,更会制约该地的用卡量和用卡意愿,特别给来该地出差或旅游的用卡人士带来困惑和麻烦。

  正因如此,我国在2016年持续将包括信用卡欺诈在内的电信欺诈列为犯罪的重点关注和打击对象,并通过监管机构、支付渠道、商业银行等多种维度推出若干举措形成“组合拳”,对这类犯罪行为特别是针对老年群体、大学生群体的欺诈犯罪形成高压态势。但是,这类犯罪防不胜防,个别不法分子不仅利用客户对信用卡用卡的不严或疏忽,有的甚至采取技术手段主动窃取信用卡的信息和密码,导致客户往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已经泄密。那么,是否有相关加密技术来保护信用卡和客户的基本信息呢?

  在与新加密技术的结合上,Apple Pay开启了一个新的思路,在用卡安全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014年10月20日,苹果公司发了一种基于NFC技术的手机支付功能并在美国正式上线;2016年2月18日,Apple Pay业务在中国上线,第一批合作的国内商业银行为19家,包括工、农、中、建、交、邮储六家国有控股银行,招商、中信、民生、光大、兴业、平安、华夏、浦发、广发九家股份制银行,上海、广州、宁波和北京四家城商行,后续逐步扩展到包括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等在内的32家银行。

  NFC技术全称为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演化而来,具有点对点相互通信、计算和加密等功能。引入Apple Pay后,用户将信用卡甚至借记卡的信息提前存储在手机中,将手指放在手机的指纹识别传感器上并靠近读卡器,即可完成支付,从而免去了以往的刷卡、输密和签字等环节,无需将信用卡和有关信息留给商家。

  这一新技术提升了用卡的安全门槛,并在其他类似产品中实现了推广,例如Samsung Pay、华为Pay等。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17年2月,全美已有36%的商家支持Apple Pay,跃居美国第一大移动支付服务机构,在欧美具有广阔的前景。

  二、与第三方支付相结合

  传统信用卡的弊端之二在于支付渠道的单一,所谓刷卡用卡必须使用信用卡本身,难以借助其他渠道和方式。

  需要关注的是,这一弊端本身隐含了以下局限:

  首先,信用卡的申请本身存在一定门槛,特别适用于收入固定、行为稳健、记录良好的中高端客户群,因此还有一些不具备申请信用卡,或申请了信用卡但额度较低的客户并不能或较少使用信用卡;

  其次,随着中国等新兴国家第三方支付的快速兴起,微信支付、支付宝、京东钱包、百度钱包、苏宁易付、翼支付等支付渠道因其门槛较低,甚至可以1元起付,将很多中低端客户、年轻客户和小额支付纳入其中,挤占了信用卡使用的空间;

  最后,从客户端而言,无论Apple Pay、Samsung Pay还是华为Pay都需要客户配置较高的手机终端,以Apple Pay为例,具备此功能的仅有iPhone 6和iPhone 6 Plus及更高的版本,这种对物理设备的基础要求已经将很多客户自然隔离在外。

  这些局限和弊端导致了一种相反结果:截至2017年2月,中国商家和客户对Apple Pay的接受度和使用率相对较低,有评论认为推出一年来“颇有些虎头蛇尾”。

  在与第三方支付的结合上,不少信用卡已经开始了很好的尝试。例如,客户可以在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主流第三方支付渠道上绑定借记卡和信用卡,用以购物和消费。

  这一结合的实质在于拓展了传统信用卡的使用渠道:在传统的物理结算支付渠道、电子和网上刷卡的基础上,通过与第三方支付渠道的绑定,实现了信用卡的移动支付与虚拟支付。这一结合的结果使得客户不仅能享受传统信用卡支付的额度和还款强项,也能共享第三方支付的渠道和情境优势。

  又如,为了提高支付效率,银联和中信银行等主流商业银行联名推出“闪付卡”,精简传统刷卡流程,缩短小额支付的时间。可以预见,未来的信用卡发展还将与更多的第三方支付相绑定,实现互利互惠与合作共赢。

  三、与可穿戴设备相结合

  传统信用卡的弊端之三在于卡片不易保管,虽然解决了易于携带的问题,但客户往往将信用卡卡片放在钱包或卡包之中。一旦丢失,很难找回,必须及时向银行挂失,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有的客户还将身份证、护照等与信用卡一齐放在钱包内,如果丢失,存在被不法分子修改密码、刷卡或补办的风险,潜在的危害性更大。

  必须注意的是,信用卡的易携带性、易丢失性是“一体的两端”:一方面,如果信用卡做到体积较大,则不易丢失,但更不易携带和使用;另一方面,如果系用卡做到体积小巧,则易于携带和使用,但也易于丢失。这使得在传统信用卡的设计基础上,存在一种难以妥协的局限和“两难境界”,而从客户体验和使用出发,形成了现阶段的长85.6毫米、宽53.98毫米、厚1毫米的特制载体,一般以塑料为主,现阶段的芯片卡嵌入了金属。

  那么,如果突破这一载体、尺寸和材质的局限,是否可以存在其他形式的信用卡?

  在与可穿戴设备的结合上,其他形式的信用卡的确存在,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Apple Pay就是一例,它使银行卡实现了“无卡化”、“数字化”和“可视化”,尽管其支付操作更为简约,而整个支付过程实际上还是信用卡支付,类似于“一体卡”或“集成卡”。这种“集成”的方式尽管保留了原有支付芯片的内核,但手机的外在体现已经不再是信用卡以往的外观,体积更大也更容易寻找。

  值得关注的是,信用卡可以据此逻辑进一步衍生成可穿戴卡,例如嵌入卡、装备卡、手表卡、眼镜卡等等,相比普通卡片、手机而言,更难以丢失或被窃取。例如,兴业银行和时尚运动品牌咕咚推出了可穿戴式的移动支付终端“兴动力”支付手环,不仅可以用作支付还可以记录运动里程等关键指数;华为联合阿里推出离线付款产品“华为支付宝手表”,无需网络环境也无需担心断网;Philip Campbell公司推出非接触式支付的Kerv“魔戒”,这款戒指还可以防水;英国巴克莱银行推出手环、钥匙圈和NFC贴纸等BPay移动支付服务,尝试打造支付产品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看,Apple Pay也是一种手机卡,但尚未达到可穿戴卡的级别。相比目前的磁条卡技术、芯片卡技术而言,这类卡在未来的客户需求和实际应用中前景广阔。

  四、与新生物技术相结合

  传统信用卡的弊端之四在于卡片可被他人使用,尽管信用卡发卡方为方便客户,曾经推出了信用卡副卡,以供客户的亲属、好友、工作伙伴使用。但是,非法窃取卡片、伪造签名、盗取密码的犯罪行为依然屡禁不止,其核心在于卡片和相关信息可能被窃取和盗用。这一点,可视为对传统信用卡弊端之一的延续和引申。

  前文提到,传统信用卡的弊端之一在于安全性的不足,绝大多数信用卡可被复制与克隆,特别在一些信用环境较复杂的国家和地区。此处,我们进一步发掘了传统信用卡安全性的局限,即便客户用卡的安全性得到保证,如何确保客户的信用卡在不违背其真实意愿的情况下不被包括亲属、好友、工作伙伴等在内的他人使用?换而言之,如何确保客户用卡的唯一性?

  在与新生物技术的结合上,已经有相关企业开始了新的探索。尝试将具有唯一性、真实性、难以复制性的客户生物特征应用到信用卡中,从而杜绝了信用卡被他人所用的难题,也彻底根治了信用卡安全性的不足。

  按照嵌入客户信息到支付终端、从而确保支付独特性、安全性和连续性的思路,信用卡未来有两类发展思路值得关注:

  一类是嵌入生物技术的信用卡,例如指纹卡、语音卡、声纹卡、掌静脉卡、虹膜卡与面相卡等,与之类似,百度钱包相继推出“拍照付”、“声纹支付”等;

  另一类是分析识别客户常用的生活场景,这类场景虽然并不具备客户自身的生物特征,但具有更高的安全识别条件和客户生活痕迹、且信息难以泄露,代表性的如支付宝Smile to Pay扫脸技术和基于特定场景的“空付”等。

  我们相信,这两类卡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相当的潜力和空间。

  五、与人工智能相结合

  传统信用卡的弊端之五在于其本身的物质性,这种物质性导致其作为一种工具或渠道,只能被动接受持有人的指令,无论真伪、也无论对错。

  传统信用卡的这种本质特征,可能导致了两种不良的后果:

  一是在信用卡被不法分子盗取后,只能被动按照“新主人”的指令严格执行,不能拒绝、更不能反抗;

  二是在信用卡出现个别客户恶意透支、难以偿还的情形,也只能忠实执行客户的要求,直到被商业银行冻结。

  这两种不良后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第一种后果不仅严重损害客户的利益,也给银行和发卡机构带来的新的挑战,更容易影响社会的信用水平;第二种后果可能给银行带来坏账,也给容易降低客户自身的信用记录,进而影响社会的信用体系。无论如何,这都是基于传统信用卡的物质性基础,即便新型信用卡与新加密技术、第三方支付、可穿戴设备、新生物技术等相结合,仍然改变不了其被动接受指令、缺乏主动分析判断、无法实现复杂预期评估的本质。

  那么,未来是否存在类似人脑一样的、可综合分析、可复杂识别、可预测判断的信用卡呢?

  在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上,我们期待出现更加智能、智慧的信用卡。这类信用卡除了上述结合的方式之外,至少还具有以下功能:

  一是可自动依据生物技术、场景分析、支付习惯等判断是否由客户本人或客户授权人使用,否则可以拒绝刷卡,避免客户的损失;

  二是可依据客户支付习惯、收入信息、消费信息等评价客户是否可能造成消费逾期、罚息或违约,并主动给予客户一定主动提示,防止恶意透支;

  三是对于存在恶意交易或洗钱风险的客户,可以主动向银行和发卡机构实现信息甄别和报送,并可以实现不同银行和支付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分析服务;

  四是对与客户挂失、丢失的信用卡,可以向客户发送GPS实时定位信息,主动报告所处的位置,展示空间的环境影像;

  五是及时甄别、发现恶意窃取、克隆信用卡的行为,并通过APP震动、提示音等形式向客户实时报警;

  六是全面搜集、汇总消费信息,给予客户最佳商品推荐和还款计划,并通过APP、VR(虚拟现实技术)或3D(立体成像技术)等途径完成全面展示和智能提示。

  我们期待,在不远的将来,信用卡具备更多的人工智能和人格特征,信用卡可以成为另一个客户的代表,甚至另一个“你”的代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电话:021-34685800

手机:18930854886

邮箱:smartctrl@smartctrl.com

地址:上海浦东航鹤路78弄683号

[UP]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咨询电话:
021-34685800
二维码

官方微信扫一扫